讀書心得:How Will You Measure Your Life?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


 

第一篇:展翅高飛

1. 學習使用理論來思考問題,好的理論應該可以適用於各種狀況:工作/家庭/教育/人生…

2. 我們如何運用理論找到人生的快樂?

簡單的答案總叫人趨之若鶩,例如把翅膀綁在手上就可以飛了。如果你看到<輕輕鬆鬆年賺一千萬>或<成功婚姻的四個法門>這樣的書,應該會很心動,而且希望作者說的全是真的。然而,這種書多半只是一連串的軼事或奇聞。

如果你想克服人生的挑戰,必須深入了解什麼樣的因會導致什麼樣的果。

3. 一般人常以為,預測未來最好的方式就是在決定之前蒐集資料,但我們蒐集的資料往往只關於過去。但有時候從經驗學習,代價未免太大:你不一定得結過好幾次婚,才知道如何當一個好丈夫或好妻子。

這就是理論的價值:在你有實際經驗之前,即可利用理論得知未來會如何。

這些理論都是威力強大的工具,沒有理論在遇到問題時就沒有方向,在茫茫大海中漂浮。

好的理論可以指引我們,讓我們做出抉擇。


 第二篇:發現生涯之樂

1. 建立一個生涯策略(策略:就是你想達成的目標,以及如何達到這樣的目標。),讓你能愛上工作,並樂在其中。

2. 誘因和動機

*誘因理論(Jensen & Meckling):為什麼經理人在營運時不考慮股東最佳利益?--->把利益綁在一起--->無法解釋非營利或慈善事業

*雙因素理論/動機理論:根據赫茲伯格在<哈佛商業評論>發表的文章,一個人發自內心想做才是動機

> 保健因素Hygiene factor:出了問題就會讓我們覺得不滿意 ex. 薪水/穩定度/工作環境/工作政策/管理法則/地位

> 動機因素Motivation factor:有趣、有意義、具有挑戰性的工作、得到認可、能夠擔負更大責任、在專業領域更上層樓,和個人成長。能從工作本身感覺你的付出是有意義的。


3. 即使不斷改善工作的保健因素,你也不會變得熱愛這份工作,頂多只是不討厭而已。

工作的保健因素固然很重要:安全舒適的環境、與上司同事關係良好、有足夠的薪水可以養家。---如果缺乏這些,你將對工作很不滿意。

然而,光靠這些不無法使你熱愛你的工作,充其量只是讓你不討厭上班。


4. 很多人在選擇工作的時候,以保健因素為首要條件,其中最重要的往往是薪水。

有了一份高薪、安穩的工作之後,就這樣過了幾年,有些人不得不承認,他們已經開始厭惡自己的工作。這才恍然大悟走錯行了。

更糟的是,大部分人根本難以脫身,因為逐年增加的所得成為機會成本,已經習慣過這樣水平的日子,如何能回頭吃苦?

這些人當初在做生涯選擇的時候,主要是依據保健因素,而非動機因素。


5. 動機的力量非常強大:成就感、學到東西的感覺,以及成為團隊中的要角,這些都得以激發出真正的動機。

為了發掘真正的快樂,你必須持續不斷地尋找有意義的機會,讓你得以學到新的東西,肩負更多的責任。

我們必須記住,如金錢、地位、薪水和工作的穩定性等保健因素只是樂在工作中的副產品,而非快樂的源頭。

試著問問自己「我目前做的工作有意義嗎?」「這個工作是否能給我成長的機會?」「我可以學到新的東西嗎?」「我有機會得到認可、獲得成就感嗎?」


 第三篇:計畫與變化

1. 每個策略形成與演化的過程,正如管理大師Henry Mintzberg所言,策略來自完全不同的源頭。

第一個是預期的機會,這是你看的到、下定決心追逐的目標,然後詳細擬定策略,此為審慎策略。

第二個源頭則是無法預期的機會。通常是你在照原定計畫和策略進行時冒出來的問題與機會。這個機會冒出來的時候通常使人左右為難,在此情況下形成的策略即為「應急策略」

策略的修正或許是艱難的考驗或者問題很多,但幾乎所有公司都以這個過程發展出贏家策略。


2. 不少學生和年輕朋友總認為生涯必須小心計劃,想好未來五年的每一步。聽他們這麼說,我總是很吃驚。

在我們的生活和工作生涯之中,不管你是否察覺得到,我們總是一方面按照審慎的策略往前走,另一方面則必須應付無可預期的選擇。

了解策略具有兩種完全不同的要素,而且必須視情況而定,你就知道如何面對生涯中出現的種種選擇。


3. 

>如果你的工作已滿足保健因素和動機因素,如此一來你便可心無旁鶩、一心一意朝著既定目標前進。

>然而如果你還沒找到這樣的工作,那你就得採取應急策略臨機應變。你從每次的經驗學到東西後,然後調整計畫,就這樣不斷試驗調整,直到你的策略奏效。


4. 在工作生涯當中,你會發現你最喜歡的領域是什麼,做什麼可以使你感到得心應手、發光發熱。最後你必然可以找到同時滿足動機因素和保健因素的工作。

但這絕不是坐在象牙塔裡苦思冥想就能辦到的。策略幾乎總是來自種種機會,包括你可預見以及無可預期的。最重要的是,你一定要走出去,好好嘗試,才知道怎樣的工作最符合你的才能和興趣。

改變常讓人心生畏懼,保持現狀則比較容易,然而這卻是危險的想法。

如果你一直堅持走你的老路,也許多年後,有一天你醒來,看著鏡子,你會不由得問自己:「難道我就這樣過了一生?」


 第四篇:策略的試金石

1. 資源分配的弔詭:為了長遠所做的正確決定,短期看來卻不合理。一個策略能否成功,資源分配就是真正的考驗。

很多公司偏向短期、立即的回饋,無法顧及長期的結果:例如縮減費用、銷售短期獲利較高卻非公司長期策略性的產品。例如儲備菁英只著重於五年可以看到成果的數字,十年才能看到對公司有大進展的策略就不在思考範圍內。(作者稱為「創新者的兩難」)

個人誘因與公司長遠的目標衝突,在企業界很常見。

2. 日常生活也牽涉到策略和投資,我們人生資源包括時間、精力、才能和財富。我們把這些資源用在個人生活的幾個層面,例如與所愛的人維持和諧、美好的關係,教養兒女、追求生涯的成功,對社會有所貢獻等等。

除非你特別花心思管理調配個人資源,否則你將照自己預設的條件來做分配。有些人一心一意追求卓越,卻不知不覺把資源分配在短期可以看到成果的事情上:升遷、加薪、獎金,而非需要長期努力短期卻看不到成就的事情:和另一半的關係、教養兒女...

3. 如果你看到一些成功人士的私生活,就知道成功背後往往有很多陰影。雖然他們也認為家庭非常重要,分配給家人的資源卻越來越少,等到多年之後已形同陌路,而後悔莫及。

這都是一連串小小的決定造成的,一開始你可能覺得這些決定沒有什麼:我留下來加班一小時而非回家與家人共度時光。但長久下來一直按照原來的資源分配模式行事,直到過了大半輩子才驚覺這樣的人生不是自己想要的。



留言